English

给编辑们一个神奇的童话

2000-08-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红娟 我有话说

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像两座十余层的大楼,能被玫瑰粉色与深咖啡色协调搭配出一种庄重的气势,又不失朝气与活力,像一道风景线一般。辽宁出版集团以其标志性颜色,不单为古城沈阳的文化生活也为其建筑风格增添了一缕浓抹重彩。

瞄准世界发达国家一流跨国出版公司的水平,于2000年3月29日正式挂牌的辽宁出版集团,在全国出版界率先实现编辑手段数字化。建筑面积达5万2千平方米的辽宁出版智能大厦坐落于沈阳市中心,其整体系统全部由北大方正进行数字化设计并施工,采用了最先进的光缆设备,每一位编辑在上岗前,都受到严格的数字化编辑技能培训。其间,有的人由面对网络化编辑手段一筹莫展,到2个月后打开网络尽展欢颜,这座好像由数码堆起来似的大楼究竟有何神奇?不妨走近瞧一瞧——

“在信息通道上传递《鲁迅手稿》的全部文字资料还不到6秒钟

大厦内每个工作间都具有国际互联网的全部功能,包括可以浏览国内外最新出书目录,查询出版社和编辑人员送往的图书,同出版商交谈,与作者联络,并可以在网上进行出版贸易。使用电子邮件与国内外的组织和个人进行通讯,通过新闻网络与他人讨论选题策划书稿,通过Internet电话与网上出版公司和机构进行实时对话。编辑人员在家或出门在外,都可以采用拨号方式接入大厦网络,实现“流动办公”。其正在建设着的《国际版权贸易信息网络数据库》,将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大容量的国际贸易版权信息网络数据库。

从远处可以看到,智能大厦顶部昂首矗立着4个大直径卫星接收天线,它们接收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出版信息;大厦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由美国著名的戴尔公司总裁戴尔亲自批准优惠价位提供的500台奔腾Ⅲ17寸大屏幕计算机组成,中央控制站辐射到全大厦875个数据点;大厦的光缆通讯系统可以满足大厦内部1400余门的通讯要求,使所有编辑、美术设计、校对、印刷、装帧等整个出版工艺流程的信息,通过光缆通讯系统与计算机网络连接为一体;大厦的综合布线是一项精心设计的系统工程,兼顾了当前需求和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连接各楼层机房的垂直干线传输速率可以达到500兆以上;大厦的数码监控系统可以将各办公区域的图像存储,让所有工作人员安心有序地工作。

这座工作环境在中国出版界数一数二、在西方也毫不逊色的辽宁出版智能大厦需要一种怎样的管理机制才能与它匹配呢?辽宁出版集团传达给人们的信息是——

从形式到内容上完全是现代产业集团的“身份”

在筹建阶段,辽宁出版集团即立意在资产关系、体制结构、组织形式上与其他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有所不同,将改革的起点放在体制的改革上,把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位的原则与“政企分开”等作为并行的两大动力,有机地共同作用于出版业,以实现产业式、快速度发展的重大命题为实践探索的归宿。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出版集团与省新闻出版局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实现彻底脱钩,事业发展上由省政府领导,国有资产由省国资管理机构监管,集团被省政府列为辽宁省60家大型国有企业管理系列,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从而使辽宁出版业在坚持精神产品特殊属性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运行规律办事。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辽宁出版集团的现代企业管理措施是这样实施的:集团内部实行重组、机构兼并、实体整合、资源重新配置。对原有企业进行转制和裂变,把重复资产进行层层剥离,使资源配置最优化,提高产出率;为集团和各成员单位确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资本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等,甚至把书号也变成重要出版资源,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好,可向双效好的单位流动;规定出版社的生存线,杜绝“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庸之道;以10%以上的速度消灭平庸书,把书当作集团生产的产品和投资生产的项目,达不到双效标准,集团作为出资人,拒绝投入资本、时间、人力、设施等等,不得出书,大大减少浪费和发生不良资产从而担负起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为此,辽宁出版集团一次性出台了49个方面的有关制度、规定和管理办法,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运行机制,规范的程度,令出版人感到吃惊。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从提出到实践,都需要有一个综观全局者,对中国出版业的宏观理论和现实实践有着深度把握和缜密思索。那么在辽宁出版集团这一盘“改革棋”中,谁是技高一筹的“执子者”呢?辽宁出版集团董事长任慧英,这位身材不高,却充溢着睿智与精明的实干家,他的员工每当提起“董事长”来,脸上都是那种敬佩与幸运的表情——

一个“现象”,任慧英琢磨颇多

仅有15年历史的美国在线公司并购拥有70年历史的时代华纳,任慧英对此事的认识和理解比许多出版人要深刻得多。他说,这是21世纪到来之前,文化产业从概念到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最新信息,出版业如何在新的“内容产业”中,在新闻、出版、影视、娱乐等开始模糊界限,进行互相融合、渗透的变革中,寻求和确定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定位,不是明天的事情。

几个月以来,张朝阳、王志东、丁磊等网络新贵们的起家、身价、甚至衣着谈吐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网络仿似与年轻划上了等号。于是,在听到50开外的任慧英讲这些感悟时,心中真的有些感动,用个有点儿落俗套的比喻:这是一个想与时间赛跑的人。

任慧英做事一贯保持低调,他喜欢干出一个样子,而不愿意说出一个样子。如今年届40的读者或许还记得80年代中期的《辽宁青年》杂志,在每期发行量达到240多万份的时候,社长任慧英激流勇退了。十余年后,他写了一篇短文《我眷恋的一方沃土》,作为对他“事业的摇篮”的温馨的回忆。其后,任慧英历任辽宁出版总社副社长、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兼辽宁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其间,辽宁人民出版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五连贯)、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在就任辽宁出版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后,任慧英主动辞去了局长的职务。他要求自己“面对权力要理性,面对改革要开明”。他崇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务实哲学。任慧英是全国出版界“三讲”民主测评中少有的、获得百分之百满意率的厅局级干部。

获得了一个好体制,拥有了一位好领导,这对于一个企业的起步、发展与兴旺可谓开了个好头。步中国出版界之先,辽宁出版集团率先拥有了一个与世界出版直接交流的接口,高科技的出版基础设施好得无可挑剔,今后就要看驾驭这些设施的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了。“辽宁出版集团已经进入人本时代,我们将对现有人才进行改造,着力培养主控人才和领衔人才,下岗分流将有相当的比例,空出的位置将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今年下半年,我们集团派出20人到国内外进修和培训,造就国家级出版名人,形成一支队伍。”任慧英如是说。

出版大厦那玫瑰红与深咖啡相混合的招牌色在沈阳城市建设中屡遭“盗版”

提起盗版,出版界已近乎“咬牙切齿”,但是对陆续发生的袭用出版集团设定的建筑物的标志性颜色这个“盗版”,任董事长说起来却有点儿既无可奈何又兴致勃勃。有好几次,省里的领导指着路边的建筑物问:“这座楼是出版集团的吧!”任董事长放眼望去,乃又一“盗版”也,又有一座其他单位的大楼披上了出版集团智能大厦的颜色。辽宁出版集团辖下北方图书城等成员单位,全部以这一主体颜色为基调进行改造,现已巍然成了沈阳城的一个建筑群。面对如此实力,谁又不想往前靠一靠呢!2001年底,辽宁出版集团还将有多座主色调建筑物陆续落成,其中最为壮观的当数国内第一个网络化的辽宁图书、电子、音像制品配送中心。届时,这座占地105亩,建筑面积达6万平米,拥有50万以上可供品种的网络化配送中心,将覆盖整个东北、华北,并延伸到南方中心城市。主体工程今年底竣工,预计2001年投入运营。

一趟沈阳之旅绝对不虚此行,说出版是“朝阳产业”,那朝阳是七彩的,其中肯定有一抹玫瑰粉。“盗版玫瑰粉”想起来纵然有趣,像任慧英这样有清醒头脑,充满智慧,并能付诸实践,干出一个全新事业的出版家,中国出版界多出几个“盗版”倒也无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